形态描述
大小和体色与黄腹鼬相似,体长270-300mm,尾长100-130mm。上体红棕色而腹部黄色,背脊中央有一条长的纵行白纹,这是纹鼬区别于其他鼬类的重要特征。尾毛与背毛同色,足垫周围裸露无毛。
生物学
栖于海拔1200-2200m的河谷区,活动于常绿林中,农田间或村寨附近,有人发现它巢居于离地3-4m高的树洞中。主要在夜间活动。捕食鼠、鸟类、两栖爬行类及大型昆虫。它能捕食3倍于自身体重的大型啮齿动物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我国仅见于云南的勐腊、元阳、文山,贵州东南部。1973年发现纹鼬在广西柳州地区各县均有分布,数量多于黄鼬,百色地区也较普遍,南宁地区数量次于百色。
其它信息
种群现状 纹鼬在我国的数量历来稀少。据收购人员介绍,皮张主要来自柳州和百色地区,全年收购千余皮张。70年代全国每年收购皮张3000-4000张。种群数量估计在万头以上。IUCN已将本中列为\"易危\"级。
致危因素 因经济价值并不高,未对它进行专门狩猎,通常都是在捕捉其它动物时偶尔捕到的,数量历来较为稀少。 影响其数量的主导因素可能是捕猎和生境的改变。
保护措施 首先要查明本种的分布和种群现状,以便确定保护对策和措施。畜产品收购部门宜停止收购这种的皮张。
致危因素 因经济价值并不高,未对它进行专门狩猎,通常都是在捕捉其它动物时偶尔捕到的,数量历来较为稀少。 影响其数量的主导因素可能是捕猎和生境的改变。
保护措施 首先要查明本种的分布和种群现状,以便确定保护对策和措施。畜产品收购部门宜停止收购这种的皮张。